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48小时内,特朗普、鲁比奥接连发声,中国惹不起,印度可做出气筒

陶陶读历史 · 昨天 19:12
最近48小时内,特朗普和国务卿马科·鲁比奥接连发声,表态中国不可轻易招惹,但印度却成了美国发泄的“出气筒”。在俄乌战争和全球能源博弈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印两国的截然不同态度,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功利本质,也引发了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这不仅是经济制裁的博弈,更是大国间的心理战与战略布局。
1.jpeg

特朗普与鲁比奥的双簧:中国不可触,印度可牺牲

普特会前,特朗普曾威胁对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征收高额二级关税,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压迫俄罗斯,逼其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然而,8月15日的阿拉斯加普特会后,特朗普态度急转,宣布暂时冻结对中国的关税计划。
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特朗普直言:“现在不会因为中国买俄罗斯石油加税。如果真这么做,影响会非常大,全球能源市场会受冲击,这对美国不可接受。”他进一步指出,中俄近年来在能源、军事、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这正是美国长期对俄制裁的后果。过分压迫,只会让中俄抱团更紧。
特朗普的言外之意清晰:中国是全球能源市场的关键玩家,触碰中国红线将引火烧身。
2.jpeg

国务卿鲁比奥紧随其后,强化了这一立场。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专访中,当被问及是否会对中国和欧洲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征收关税时,鲁比奥明确回答:“不会,对中国实施制裁将推高全球油价。”
他解释,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后进行精炼,再销往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如果制裁中国,油价飙升将冲击美国经济,甚至引发全球市场动荡。
这番表态背后,是美国对中国的忌惮。今年4月的中美关税战中,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双边贸易几近停滞,引发美债市、股市和美元汇率剧烈波动,险些崩盘。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更是让美国高科技产业痛不欲生。
最终,美国不得不在日内瓦、伦敦和斯德哥尔摩与中方紧急磋商,达成临时缓和,关税战进入僵持阶段。这段经历让特朗普政府明白,中国反击的力度远超预期,再次挑衅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
特朗普和鲁比奥的48小时连环表态,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是“惹不起”的红线,任何针对中国的二级关税都可能引爆全球经济危机。相比之下,印度却成了美国施压的“软柿子”。
印度成靶子:美国双标与莫迪的怒火

与对中国的谨慎不同,美国对印度的态度毫不留情。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实施50%关税,其中25%为针对其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惩罚性关税。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俄罗斯石油买家,仅次于中国,日均进口超200万桶,占其能源需求的近三分之一。 这一制裁使印度成为唯一因俄油贸易被美国公开惩罚的国家。
3.jpeg

莫迪政府对此反应激烈。最初,印度外交部称制裁“极不公平”,指出欧洲国家同样通过中国购买精炼俄油,却未受惩罚。 随着关税压力加剧,莫迪的愤怒转为行动。
印度宣布不会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强调其经济命脉依赖廉价俄油。印度外长苏杰生公开表示:“若美国要我们放弃俄罗斯,我们也将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
反美情绪在印度迅速升温。路透社报道,麦当劳、可口可乐、苹果和亚马逊在印度面临民间抵制浪潮。莫迪的支持者与民族主义团体呼吁推广国货,甚至效仿中国打造本土社交平台。 社交媒体上,“抵制美货”成为热词,反映了印度社会对美国“双标”的强烈不满。
4.jpeg

特朗普为何独挑印度?原因有二。首先,印度在全球供应链和军事力量上远不如中国,制造业仅占GDP的14%,军事投射能力有限,远非美国不可替代的伙伴。
其次,打击印度是特朗普牵制普京的筹码。他在福克斯采访中声称,关税已迫使印度减少俄油进口,削弱了俄罗斯的“第二大客户”,从而促成普特会。 这一逻辑暴露了特朗普的功利算计:中国不可撼动,印度却可随意拿捏。
印度并非全无还手之力。其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之一,拥有14亿人口市场和快速增长的经济潜力。美国的高关税可能迫使印度进一步倒向中俄阵营,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莫迪政府的强硬回应,正是对这一“出气筒”角色的抗拒。
中印联手?龙象共舞的可能与限度

中国并未对印度的遭遇袖手旁观。8月18日,中国外长访问新德里,与苏杰生会晤,讨论中印边境问题和双边贸易合作。本月末,莫迪将访华,参加中印领导人峰会。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印度有意借中国之力对抗美国霸凌,而中国也展现出开放姿态,欢迎印度回归理性轨道。
中印关系虽因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而跌至低谷,但在对抗美国单边主义上,两国利益高度一致。印度若完全倒向美国,将强化美在印太的“四方联盟”(美日印澳),威胁中国南海和印度洋的战略空间。
5.jpeg

因此,北京愿意在贸易和外交上向印度释出善意,如放宽印度农产品对华出口限制,换取印度在俄油贸易上的支持。
印度国内也出现“向东看”的声音。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发表报告,呼吁印度摆脱对美依赖,深化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报告指出,印度试图承接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外资,纯属“与虎谋皮”。中国2024年出口额达3.6万亿美元,远超印度的7600亿美元,工业基础和供应链完整性非印度可比。 印度若继续追随美国,可能错失“一带一路”等合作机遇。
然而,龙象共舞的道路并非坦途。中印边境争端仍未完全解决,印度对中国的戒心根深蒂固。莫迪政府虽对美不满,但其“印度制造”战略仍需西方技术与投资。
中国的支持更多是战术性拉拢,而非战略性结盟。即便如此,中印在俄油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可能促成有限的合作,如联合采购俄油以压低价格,或在金砖框架下协调反制裁政策。
结语:美国的战略失衡与全球反响

特朗普和鲁比奥的48小时表态,暴露了美国外交的短视与双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俄油最大买家,其反制能力让美国望而却步。印度则因地缘和经济弱势,成为美国发泄的靶子。这种“柿子捡软的捏”策略,不仅未能有效压迫俄罗斯,反而激化了印度反美情绪,推近中印关系。
全球反应迅速而复杂。欧洲盟友对美国豁免中国表示不满,担心自身能源安全受牵连。 俄罗斯则借机巩固与中印的能源纽带,普京近期宣布将扩大对亚洲的油气出口。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可能适得其反,加速中俄印三方的经济整合。
特朗普的甩锅与制裁游戏,短期内或许能转移国内视线,但长期看却在侵蚀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八巨头白宫会晤的结果,将进一步揭示这一战略失衡的代价。在俄乌战争的阴霾下,全球地缘政治的棋局,正因美国的“双标”而变得更加复杂。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陶陶读历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