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印度行程结束,王毅外长离开印度,临走前莫迪讲出2个字,给中印关系定了调。那么,王毅外长此次赴印度访问,究竟有哪些收获?这是否意味着中印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王毅外长此次访问印度三天,行程紧凑却极具分量。从18日傍晚抵达新德里,到先后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长时间会谈,再到压轴与莫迪面对面交流,可以说每一场对话都带着筹码和期待。
外界注意到,访问结束前,中印官方几乎同步公布了“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十点共识”和“外长会十点共识”,合计二十条。这种高密度成果显示,这趟访问并不仅仅是为莫迪赴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铺路,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关系重启,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莫迪亲口给中印关系定调——“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这与过去印度国内一些倾向对抗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在边界摩擦之后,印方舆论曾长期把中国当作最大挑战,而现在莫迪公开强调中印是“伙伴”,至少意味着新德里在战略上有了更审慎的考量。
二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提出了划界专家小组的构想,这是近二十年来最接近实质突破的一步。三是经济与多边议程的高度对接,中印不但互相承诺支持彼此作为上合和金砖轮值主席国的工作,还特别提到要在维护世界贸易体系上形成合力,这无疑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一种间接回应。
把这三个层面放到大背景下看,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之处。过去一年,中印关系的确出现了结构性修复的迹象。自从去年10月喀山会晤之后,两国高层互动恢复,边境局势趋于稳定,经贸沟通逐步展开。对于新德里来说,美国的关税大棒让其深刻感受到依赖单一伙伴的脆弱性,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能力又是不可能忽视的资源。对于中国而言,东部压力骤增,如果能在西部方向实现稳定,腾出更多战略空间,本身就是一个现实需要。因此,双方都有“回暖”的动力,但如何落地一直是未知数。
此次访问的成果,之所以被外界评价为“超出预期”,就在于双方不再停留在泛泛表态,而是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边界可以谈,经贸要扩展,多边要互挺,甚至连跨境河流信息共享和边境贸易市场重启这样细节性的措施都纳入共识。这说明中印都不想仅仅靠口头承诺维系关系,而是希望建立一些可操作的机制,把信任具体化。
当然,现实并不会因为一次会晤而彻底改变。边界问题仍然是中印关系最大的挑战,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双方能够达成的更多是“管控”而非“彻底消除”。同时,印度内部的政治氛围、对外政策平衡、甚至与美国的博弈,都可能影响与中国的互动。比如,新德里虽然对特朗普的关税极为不满,但也不可能完全舍弃与华盛顿的军事合作,而中国虽然欢迎印度靠拢,但对其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的立场依然保持警惕。
所以从整体来看,此次王毅外长访问印度最大的成果,那就是双方在互疑和矛盾之中,仍然找到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中印不是对手而是伙伴。这种定位虽然不能掩盖所有分歧,但它至少为接下来的高层互动提供了方向感。随着印度总理莫迪即将访华,两国未来很可能会在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先行落地一批合作项目,实打实的用现实利益去推动政治互信的恢复。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