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小虎 发表于 7 天前

2025年高考录取季惊变:超5000新生“录而不读”,教育生态迎大考

2025年高考录取季,一场前所未有的“退学潮”席卷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50所高校、超5000名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选择放弃入学资格,其中民办本科、独立学院及部分公办院校冷门专业成为“重灾区”。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期的深层阵痛。
民办本科“招不满”:学费飙升与就业焦虑的双重夹击
广东湛江科技学院、广州华立学院等十余所民办本科院校,在三轮征集志愿后仍空缺数千名额。这些学校学费普遍突破3万元/年,部分艺术类专业年费直逼5万元,而毕业生平均月薪不足6000元。一位河南考生家长坦言:“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20万,孩子毕业后可能连学费都赚不回来,不如复读冲公办。”

更严峻的是,民办本科的“性价比危机”正蔓延至中西部。云南、广西等地民办院校第四次征集志愿仍无人问津,而江苏、浙江等考生大省却“一席难求”。这种“区域温差”暴露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优质高校名额集中在大省,边缘省份考生被迫“用脚投票”。
985也遇冷:专业调剂与就业预期的撕裂
连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985高校也未能幸免。数据显示,中南大学2024年150名新生放弃入学,占总人数1.68%,其中不乏被调剂至冷门专业的学生。一位被调剂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广东考生直言:“这个专业考公岗位少,企业招聘更看重技能,四年后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
这种焦虑在复读生群体中尤为明显。2025年全国复读生预计突破500万,占高考总人数34%。他们中许多人因“不服从调剂”或“大类招生分流结果不理想”选择再战。一位河南复读生表示:“宁可多花一年时间,也不愿读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专业。”
留学新选择:性价比与安全性的双重考量
面对国内高校的“性价比危机”,部分家庭将目光转向海外。2025年英国本科申请量增长5%,中国学生突破3万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因学费低、学制短、就业率高成为新兴目的地。一位送孩子赴新加坡留学的家长算账:“南洋理工大学一年学费15万,但毕业后起薪2万,三年就能回本,比读民办本科划算多了。”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也在寻求变革。多所985高校宣布削减“凑数专业”,取消“服从调剂”政策;职业本科、应用型高校因就业率高、学费合理,反而成为“香饽饽”。这场录取季的“冰火两重天”,或许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必经之路。
这场“退学潮”不是终点,而是教育生态重塑的起点。当学生开始用“性价比”衡量教育价值,当家庭不再为“本科头衔”盲目买单,高校必须直面一个现实:只有回归教育本质,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选择。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5年高考录取季惊变:超5000新生“录而不读”,教育生态迎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