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高考或消失!AI抢饭碗,普通人拼命学习还有用吗?
“高考倒计时30天!”巨大的红色电子牌在高三年级走廊上,像永不疲倦的计时器,又像灼人眼目的火焰,数字跳动间便轻易抽紧了空气。学生们脚步匆匆,埋头于书页的深谷,教室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凝重。然而,在这片被考试阴云覆盖的土地上,另一股风却已悄然吹起,它来自产科病房的空寂角落,来自AI实验室的轰鸣深处,也来自那些开始思索未来教育模样的心灵。这风,正在不动声色地撼动这座名为“高考”的巨塔根基。产科病房的宁静,恰是另一种惊心动魄。曾几何时,产床难求、婴儿啼哭此起彼伏的盛况恍如隔世。2023年新生儿数量仅902万,较2016年1883万的峰值几乎腰斩。一些基层妇产医院科室开始撤并,护士们不再为排班发愁,反而时常对着一排排空荡荡的病床出神。山东某县城医院,产科病房甚至悄然挂上了“老年康养中心筹备处”的牌子,那崭新的牌子映着走廊日光灯的光,无声诉说着一场巨变。
教室里的空座位,则成为教育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暗影。当“招不满”成为常态,曾经挤破头的重点小学开始为生源发愁,部分幼儿园甚至无奈关停。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高考报名人数连年攀升,2023年已达史无前例的1291万。千军万马仍在争渡那愈发狭窄的独木桥——桥下,却是日益干涸的生源之河。这巨大的反差,犹如一幅荒诞而令人忧思的时代图景。
与此同时,AI正以骇人的速度重塑着职业版图。麦肯锡报告如警钟长鸣:到2030年,全球或将有8亿岗位被自动化浪潮席卷。那些曾被视为“金饭碗”的知识型、流程型工作首当其冲。更令人警醒的是,当人类还在苦练考试技巧时,AI已能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甚至在某些医学影像诊断上超越人类专家。知识本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当工具已能替代我们完成记忆与复现,我们曾引以为傲的“知识储备”,是否正悄然成为时代的冗余?
高考体制,在双重挤压下开始显露出巨大裂缝。它曾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阶梯,如今却更像一个庞大却渐趋陈旧的筛选机器,批量生产着擅长答题却可能缺乏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实践勇气的“标准件”。当教育沦为纯粹的知识搬运工,我们是否正在亲手扼杀孩子们面对未知、开创新局的可能性?一位在重点高中执教三十年的老教师,在退休前默默撕毁了自己精心编写的“高考冲刺秘籍”,坦言道:“我教了一辈子‘考试’,却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人’了。”他撕掉的不只是纸张,更是某种被时代质疑的沉重惯性。
未来教育的轮廓,已在先行者的探索中初露光芒。芬兰等国家早已弱化分科教学,转向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制学习(PBL)。北京部分创新学校,尝试拆除教室墙壁,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社区难题。项目完成那天,学生们脸上洋溢着不同于考试得高分的兴奋,那是创造价值后特有的光芒。当孩子们从复述标准答案的疲惫中抬起头,转向面对真实问题的热情探索时,教育才真正开始焕发生命力。未来的教育评价,或将如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所预言:“从标准化的考试工厂,转向支持个体天赋绽放的生态系统。”分数不再是唯一勋章,过程性评价、多元能力画像将共同描绘成长的真实图景。
高考,或许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但“唯高考”的时代注定落幕。这绝非教育的退步,而是一场关乎本质的回归与进化。当“少子化”与“智能化”两股洪流交汇,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塑契机。
森林比盆景更壮阔, 未来的教育殿堂,不应再是修剪整齐的盆景花园,而应是一片生机勃勃、允许每棵树都按其天性自由生长的森林。当产科病房的宁静与高考考场的喧嚣形成历史性的对照,当AI的智慧光芒照亮人类发展的前路,我们终将明白:教育真正的使命,不是以单一标准筛选“赢家”,而是点燃每一个独特生命的火种。
未来不需要装满标准答案的水桶,而是需要能点亮不同火焰的星星。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