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香港是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小岛。虽然比新加坡大一点点,但真的不多,你看看早期TVB拍摄的《射雕英雄传》的取景就知道,香港有多局促,对于拍电影的来说,有多难。
这就是为什么吴思远借成龙拍片,需要跑去台湾取景的原因,香港外景少,城市发达,允许拍摄的地方少,许可证难搞。罗维在台湾,成龙拍戏也要去台湾,那地方大,外景多。再有钱的话,就去韩国拍,尤其是雪景,更是不二之选。那时的韩国,是仰视香港电影的,韩国的牛人像池汉载、黄仁植、黄正利、卡萨伐、元振等,都得往香港跑。
“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大火,继《五福星》之后,《快餐车》作为“嘉禾”对抗“新艺城”的大作,这可是本部制作的精品。必须要噱头十足,打出差异化。
《最佳拍档》不是讲究洋气么,不是纽约来的“光头神探”么。
我们必须整得更洋气。出国。
直接出国。李小龙可以去罗马直接拍斗兽场,我们为什么不行?
没经验?
是没经验哈。李小龙有经验,因为他就是ABC,自己就是洋人。
你让三毛哥这个土炮怎么玩?
成龙,他家在澳洲,和三毛哥一起长大的货,也就是去澳洲和他爹炒了两年菜而已,他有什么经验?
但最后这个局还是成了。
因为“嘉禾”派了一个大牛来操盘。
上一期发出去就有人在评论区剧透过,大家可以去翻一翻。
来自广东的大尉老师说,“邵氏”是个大厂,曾经和来自日本的剑戟片高手进行过深入的交流,而这个局的操盘手,就是“邵氏”驻日代表,香港知名美食家,四大才子之一:
蔡澜!
是的,他猛龙过江,过档“嘉禾”了。
对于去国外拍戏这件事,他是当时香港最懂的人,数一数二的专家。
成龙之后的电影为什么这么国际化,和蔡澜的操盘关系很大。
可千万别把蔡澜当成只会写吃吃喝喝、只会泡妞的淫才,他可是正经的电影达人。蔡澜的父亲蔡文玄是新加坡著名的电影发行商和诗人,与“邵氏兄弟”(邵逸夫、邵仁枚)早年间多有业务往来。
因家庭关系,蔡澜从小接触电影行业。 1963年,正式加入“邵氏”,担任日语片翻译和编剧,后逐渐参与电影制作。
因主要负责日本市场的合作项目,蔡澜曾协助引进日本电影技术,并推动“邵氏”与日本“东宝”、“东映”等公司的合作。
蔡澜在“邵氏”兢兢业业了17年,才华横溢,深受邵逸夫赏识,他在自述中多次提到邵逸夫对他的信任和提携,也亲切的称呼他为“六先生”。
他监制的电影你也一定看过。类型多样,包括武侠片、动作片和风月片。包括《爱奴》(1972)、《香港奇案》系列、《力王》(1991)等,在当年的香港都掀起不小的轰动。
回说《快餐车》,在蔡澜的帮助下,走出了香港,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进行拍摄,异域风情,尽收眼底。
好消息是《最佳拍档》拍到第二部,尽管剧情上跌宕起伏,但格局还是没跳出香港,三毛哥这一招偷袭,也变相刺激了“新艺城”,之后才有了徐克的《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终于和三毛哥一样,去了欧洲。
相爱相杀,莫过如此。
起码在格局上,《快餐车》这把算是赢了。
国际化的好处有很多,新鲜的布景,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感,更别提,异国风情嘛。
更别提,异国风情不止只有风景。
还有美人。
那就是西班牙小姐,劳拉·芙纳。
请各位务必要去看看原片,欣赏一下这位的逆天颜值。世界级的哦。
通过这部戏,洪金宝算是享受了“嘉禾”亲自关照的大制作。
这和《奇谋妙计五福星》不一样,“五福星”也是“嘉禾”倾全公司之力支持的作品,但是主要动用的是人力。
这次,可是下了重本去欧洲拍的大制作。那动用的,是钱。
这下,钱和人,两个潘多拉魔盒都打开了。也为三毛哥日后与“嘉禾”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对于成龙来说,这次也开启了不少他日后的招牌。
国际化是一个,自从搭上了蔡澜,成龙电影就脱离了香港,满世界转悠,成为香港最国际化的人。就像知乎评论区网友说的那样,洋气到家,再也穿不回古装了。
另一个,就是他和三毛哥之前最大的区别。
也是他参与《快餐车》项目组最大的收获。
和三毛哥对齐了“颗粒度”。
大鼻和三毛哥之前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大鼻一开始迷茫的跟着罗维拍戏,内心只是懵懂的觉得自己是戏班出身,不适合李小龙的短接快打的功夫,而适合灵活的辗转腾挪,那么加入喜剧元素有得搞。加上自己大鼻子小眼睛的,不如狄龙那么帅,那就搞笑吧。
所以跟上吴思远拍了《蛇形刁手》《醉拳》之后,就一门心思搞喜剧。无非就是加入了功夫,做成功夫喜剧了而已。是当时花拳绣腿派的代表。虽然和有真功夫的黄正利等有交手,那也是武术指导编排好的花拳绣腿而已。
三毛哥则不同,他早早就认识了洪拳宗师刘家荣,拍摄正经的洪拳电影碰瓷刘家良。在那个时候,他的动作风格就不拘一格,不会像刘家良一样讲究传承,而是阴招频出,以打赢为主要目的,至于招式标不标准,他不在乎,只求实战。
后来找了咏春宗师黎应就,一路走来,各门各派均有涉猎,越发朝着硬桥硬马方向走。
这就是大鼻和三毛在早期最大的不同,大鼻的身手就是戏班派教的,花拳绣腿,类似杂耍,一直在琢磨怎么拍摄“功夫喜剧”。
而三毛则因为认识了各门各派的宗师大哥,功夫研究比大鼻深入,拳脚比大鼻硬朗,开始慢慢朝着“硬桥硬马”方向走。尤其在刘家良退出之后,更成为了新一代“硬桥硬马派”的代言人。
《快餐车》里,三毛哥给大鼻安排了一场“传承”。
那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风靡世界的决战:成龙对战喷气机宾尼。
其实,这是李小龙留下的传承。
因为《黑带》杂志将这场对决放到第二。第一,就是李小龙。
老外心里就是这么排的。
我们已经提过,李小龙留下的全球武术家世界观,是一众“李小龙剥削电影”的基础,这是一种西方文化,一种西方基于东方的刻板印象而产生的臆想。而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资本,只是为了迎合这种刻板印象而不断的投资渴望分一杯羹而已。
赚钱嘛,不寒颤。
而三毛哥,早在李小龙死前的最后一部电影《龙争虎斗》的开头,就和李小龙有过一次交手。虽然短暂,但也是实打实的“硬桥硬马”的决战。
这一套东西,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
而成龙,在和黄正利饰演的金脚带过招的时候,琢磨的还是通过威亚把人拉飞,以此来增加金脚带腿法的威力,看着赏心悦目。
现在,进了三毛哥的剧组,就要和李小龙一样,跟外国高手来一场实打实的,“硬桥硬马”的决战了。
别小看喷气机宾尼,他原名宾尼·尤奎德兹,是世界自由搏击传奇冠军,以63胜57次KO的职业战绩和1.61米的身高成为格斗界“以小搏大”的典范,是美国格斗场上的传奇人物。
实力和李小龙的对手相比完全不输。
是真正的高手,而且是世界级的高手。后来在《飞龙猛将》中,他更是将元彪一脚踢晕,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战能力。
成龙,也是从这里开始,被三毛哥拉着进入了“硬桥硬马”。
当然我不是说成龙本人就是“硬桥硬马”派的人。
毕竟那个年代还是香港时装动作片的初创期。
戏班时期的旧式动作,旧式门派的实战手段,如何融入现代打戏那还在探索中。
这件事是三毛哥在《提防小手》里开始的。一直探索到很久以后才算完成。
后来成龙的《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里,找来了三毛的嫡系杨紫琼合作,其中就有一场戏,说陈家驹是佛山武术队出身,成龙当着元华的面,用自由搏击的手段打败敌人后,看着元华望着他狐疑的眼神,立马切手一个传统功夫的造型,看着是有那么点格格不入哈。
这场戏也告诉我们,传统功夫的那几个起手式,确实和时装动作片格格不入,直到现在,穿着现代唐装的人打一手“闪电五连鞭”都会让人觉得有反差感。
总之,成龙之后的动作戏,开始逐渐摆脱他之前的过往,你们看之前《A计划》,在酒楼和洪金宝一起的对敌戏,虽然“家具城战神”风格独特,但还是设计为主,攻击刻意,还有起手式假把式的影子。尤其是师兄弟摆造型。
在《快餐车》之后,成龙也开始转向实战,开始持续向时装动作片的动作设计深入挖掘,做出真正自己的风格。
这就是《快餐车》对于这对师兄弟的意义。
然后,成龙回港,开始琢磨大招了。
这个大招,才是“嘉禾”真正反败为胜,终结新艺城《最佳拍档》攻势的神作。
也是成龙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只是,它要磨到1985年年底才上映。
它,就是《警察故事》,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故事。
而三毛哥只能又一次扛起了对抗“新艺城”的重任。
在“嘉禾二傻”变成“德宝二傻”之后,“嘉禾”让三毛哥做个决断,你回不回来?
三毛哥是个讲义气的人,他还是回来了,但是针对前面和“嘉禾”的嫌隙,他还是提了一点要求的。
《福星高照》是火线狙击,这笔账还不清不楚,“嘉禾”依旧算计洪金宝,不给结账,于是要求暑期档再来一次《夏日福星》的时候,洪金宝改变策略,要求“嘉禾”买断全片,既然你不分账,那就不分了,买断吧,我只管拍,你管发行,给我一大笔钱,之后这片子在你发行方是赚是赔,就唔关我事了。
“嘉禾”答应了。
于是《夏日福星》成了三毛哥和“嘉禾”合作之后,最赚钱的电影。
此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合作模式,最终让三毛哥和“嘉禾”分道扬镳。
当然那就是以后的故事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