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采取“以拖待变”的战略投机态度,长期搁置边界谈判,企图等待一个时机----赌中国在收复台湾省时陷入 “台海战事”,届时中国战略重心转向台海,印度则可趁机在中印边境搞动作,要么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要么在谈判中逼迫中国让步。
但印度没想到的是,它等来的不是中国有战事,而是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先被巴基斯坦打得找不着北,紧接着又被美国无情抛弃。
走投无路,只能来求中国了。
8 月 19 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 24 次会晤。中方特别代表王毅与印方特别代表多瓦尔进行了全面深入、富有成效的沟通,并达成了 10 点共识,为边界问题解决注入务实动力。
2025年8月19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 (中国外交部)
其中,同意设立划界专家小组,是印度态度的重要转变 ---尽管仍以 “条件成熟的地段” 为前提,但小组的运作意味着印度首次认可边界问题需 “分阶段、有步骤” 推进,实质回应了中方 “稳步推进划界” 的诉求,将此前 “务虚” 的谈判拉向 “务实” 落地阶段。
另外,在边境东段和中段增设将军级会谈机制,这是印度在边境管控上的重大调整。过去印度在边境管控上 “重西段、轻东段和中段”,此次增设机制,不仅是对中方 “全线管控、减少摩擦” 诉求的配合,也表明印度愿意将边境管控从 “临时性应对” 转向 “常态化机制”--通过高层军事对话,减少因误判导致的冲突风险,客观上为中方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更多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如今放弃 “赌台海战事” 的投机,也源于对巴基斯坦军事牵制能力的忌惮 。今年的 5・7 空战彻底打破印度的 “军事优势” 幻想。当时印军战机越境挑衅,被巴基斯坦打了个6:0,直接暴露了印度在空战体系、装备协同上的短板。印度很清楚,若未来中国台海真有战事,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在克什米尔方向发起牵制:无论是常规军事对峙,还是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压力,都足以让印度陷入 “两线作战” 的被动。这种 “腹背受敌” 的风险,让印度彻底放弃了此前的侥幸心理,不得不优先通过与中国的务实谈判稳定边境,避免陷入多线承压的绝境。
从 “以拖待变” 到 “主动求谈”,印度的转变本质是对自身战略困境的妥协。而中印边界共识的达成,虽未彻底解决领土争议,却为两国搭建了 “可控分歧” 的框架 —— 未来能否持续推进,既要看印度能否摒弃短期投机思维,更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务实合作中逐步建立战略互信,让边界问题真正从 “冲突导火索” 转变为 “关系稳定器”。
#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达10点共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hr>The end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