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对印度挥起50%关税大棒,却对中国连碰都不敢碰,现在印度竟想求中国救命。”
2025年8月特朗普政府一纸行政令,将印度商品的关税从25%直接拉升至50%,理由是印度“执意购买俄罗斯石油”,然而同样大量进口俄油的中国,却未被美国施加同等制裁。
这一赤裸裸的“双标”操作,让印度国内炸开了锅,更讽刺的是,就在几个月前,印度还在配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的钢铁关税,如今自己却成了贸易战的牺牲品,如今莫迪政府被逼到墙角,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微妙关系:是继续敌视,还是低头求援?
从“反华急先锋”到“求援者”的戏剧性转变
印度曾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棋子,莫迪政府一度与特朗普“称兄道弟”,甚至在南海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与菲律宾举行联合军演,试图在亚太地区对中国形成围堵。
然而美国的“友谊”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当印度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时,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挥下关税大棒,而同样依赖俄油的中国却安然无恙。
夏尔马尖锐指出:“如果特朗普真想打击俄罗斯,中国才是更合理的制裁目标,但现实是中国已经强大到让美国不敢轻易欺凌,而印度却成了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更让印度难堪的是,美国对越南、印尼、日本等国的关税远低于印度,甚至欧盟还在推进与印度的自贸谈判,印度成了唯一被“精准打击”的国家,而美国给出的理由则是“惩罚购买俄油”,这在日本同样进口俄油的情况下,显得格外荒谬。
最终莫迪政府意识到:美国靠不住,而中国,或许才是唯一能帮印度摆脱困境的国家。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印度突然宣布放宽中资限制,允许中国企业免审查收购印度企业24%股份,并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甚至莫迪还计划在8月底访华,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将是自2018年以来他首次踏上中国土地。
一边求援,一边捅刀
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充满矛盾,在经济上它不得不寻求中国的帮助,但在军事上,它仍在南海和边境问题上对中国步步紧逼。
就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同一个月,印度与菲律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举行联合军演,并签署13项合作协议,其中两项直接涉及军事合作,其中包括情报共享和海岸警卫队联合执法。
印度此举无疑是在挑战中国的南海主权,而中国海军的052D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全程监视,强硬回应。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在南海挑衅,一边却在边境问题上“降温”,印度陆军参谋长潘德罕见表态:“经济发展优先于边境争端。”显然莫迪政府试图在军事上稳住中国,以便在经济上获得喘息空间,但问题是中国会买账吗?
其实印度的战略投机并不新鲜,早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一度全面抵制中国投资,如今却又在关税危机下“变脸”,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击,对印度产氯氰菊酯征收166.2%的反倾销税,用精准制裁告诉新德里:“战略投机,终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受害者”叙事与中国的战略考量
印度国内舆论正试图塑造一种“受害者”形象,美国欺负印度,而中国是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夏尔马甚至呼吁:“特朗普不敢欺凌的国家,或许也是唯一能为印度提供保护的国家。”但问题在于印度真的值得中国救吗?
从经济角度看印度市场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电子元器件占印度进口的80%,化工原料占70%,稀土资源更是高达90%,如果中印关系改善,中国企业将获得巨大商机。
但从战略角度看印度的反复无常让中国难以信任,就在几个月前,印度还在配合美国打压中企,如今却突然“求援”,更关键的是印度在南海、边境等问题上的挑衅仍未停止。
所以中国如果“救”印度,则可以通过扩大贸易、能源合作,帮助印度缓解关税压力,同时换取印度在南海、边境问题上的让步,但如果冷眼旁观,则可以让印度在美印贸易战中消耗,迫使其最终低头。
不过还有一个折中的反感,那就是“有条件救”印度,比如要求印度先停止在南海的军事挑衅,并承诺不再配合美国围堵中国,就目前来看第三种可能性最大,毕竟中国不会轻易放弃印度市场,但也绝不会让印度“白嫖”中国的支持。
结语:印度的困境与世界的启示
印度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国际博弈中,小国若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只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美国可以随意对印度加税,因为印度缺乏足够的反制手段,而中国之所以能避开美国的制裁,是因为它拥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威慑力。
印度现在想求中国救命,但它必须明白:国与国之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印度继续在军事上挑衅中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那么它的困境只会越来越深。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印度经济学家:特朗普不敢欺负的中国,能保护印度
2025-08-08 搜狐网
印度专家说的透彻,美国是看人下菜碟,只有中国能救印度?
2025-08-09 搜狐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