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会儿,想当官全看投胎技术。你要是王、谢两家的公子,哪怕大字不识一个,照样能当大官;要是出身草根,就算才高八斗,最多混个县城教书先生。有个叫杨素的大臣,家里仆人生了个儿子叫杨玄感,凭着老爹的关系,刚成年就成了柱国将军,气得寒门才子们天天在酒馆写打油诗骂街。
这种"拼爹游戏"玩到隋朝,终于玩不下去了。隋文帝杨坚看着朝堂上一群"关系户",开会时除了吹牛啥也不会,气得拍桌子:"再这么搞,国家早晚被这群纨绔子弟败光!"于是,他偷偷搞了个试点——让各州推荐些有文化的平民,来京城考写文章,及格了就给官做。这就是科举制的"1.0版"。
到隋炀帝杨广继位,这位"改革狂"直接把试点变成全国制度。他规定不管你爹是宰相还是农民,只要年满18岁,都能报名考试,考中了就能当官。
消息传开,整个隋朝的读书人都炸了锅。有个叫孔颖达的穷书生,背着干粮从河北走到洛阳赶考,考场上跟贵族子弟吵得面红耳赤,说他们写的文章"狗屁不通",最后居然真考了第一名,成了国子监博士。
这制度一出来,可把贵族们急坏了。以前他们垄断官场,现在突然跑来一群"泥腿子"抢饭碗,气得天天在朝堂上骂隋炀帝"乱搞"。有个叫苏威的老臣,祖上三代都是大官,他儿子考了三次都没中,气得他上奏说:"这些寒门小子没规矩,当了官肯定乱办事!"隋炀帝翻个白眼:"你儿子写的文章还没我家厨子好,没中不是活该?"
不过这制度刚开始也挺"奇葩"。考试内容一会儿考写诗,一会儿考算账本,有时候还让考生现场给皇帝提意见。有个考生写了篇《论开凿大运河的必要性》,把隋炀帝夸得天花乱坠,直接被提拔成秘书郎;还有人写文章骂隋炀帝修宫殿太浪费,居然也没被砍头,只是落榜而已——比起以前"说错话就掉脑袋",已经算很宽容了。
后来唐朝直接把这制度拿来"升级",加了殿试、武举,还规定考中进士能去大雁塔题名,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风光。到了宋朝,连木匠的儿子都能考中状元,欧阳修、苏轼这些大文豪,全是科举制捧出来的"草根明星"。
说到底,科举制就像给古代社会装了个"人才过滤器",不管你出身啥家庭,只要有真本事,就有机会往上爬。虽然这"过滤器"偶尔也卡bug,但比起以前的"拼爹大赛",已经算是跨时代的进步了——至少,穷书生们终于不用在酒馆里骂街,而是能捧着书本喊一句:"总有一天,我能靠笔杆子改变命运!"
#隋唐##五代十国##隋炀帝##科举制度#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