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部长时隔三年多首次到访了印度。
这趟行程,来得不早不晚。三天,8月18到20日,新德里。会见密集,节奏很快。中国外长应邀到访,代表中方参加第24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行程里,和印度外长苏杰生坐下来谈,和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面对面聊,还见了印度总理莫迪。所有关键人物都出场了,所有敏感议题都摆上了桌面。
外界最关心什么,边界。划界谈判、边境管控、跨境交流,还有媒体说的,暂停五年多的边境贸易,可能要重新按下启动键。话说得很直:中方提出,两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要把对方当伙伴、当机遇,不是对手,更不是威胁。印方也给了回应。苏杰生表态,中印关系该往前走了,这次边境议题分量很重,有必要从喜马拉雅西部有争议地区撤回集结兵力。两边还聊了怎么缓解紧张,怎么把边境驻军规模降下来。听上去,比过去几年有“温度”。至少,互信这个词,开始回到对话里。
上一次中国外长到印度,是2022年3月;上一次中印之间出现这样密集的高层互动,还要把时间往前拨。更重要的,是那段难熬的背景。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的冲突,把两国关系拖进冰点。中方4名官兵牺牲,印方20人死亡。消息传来时,很多人心里一沉。紧接着的画面,是增兵、对峙、强硬表态,连带的,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互不信任。那个阶段,边境的每一次风吹草动,就能把舆论推上风口。
但局势也不是一直僵着,多轮谈判过后,2024年10月,双方在边境巡逻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这根紧绷的弦,终于略微松一点。去年10月,喀山金砖峰会上,中印领导人隔了五年,找了个场边机会,补上一次握手。到了12月,中国外长与多瓦尔在北京开了第23次会晤,拿出了6项共识。把时间轴拉过来,今年8月,又是新德里,又是特别代表机制。一步步往前走,堆出来的,是耐心,也是试探。
这次还藏着另一层意思,承上启下,既接住了去年达成的共识,也在为下一个大节点做铺垫。有消息提到,8月31日,莫迪受邀来华出席上合天津峰会。假如能成行,这将是他七年来的首次访华,分量不用多说。对话里的很多细节,外界看不到,但安排方向不难猜:探口风,摸边界,看看新德里对联合声明等文件有啥要求,提前把棱角磨顺了,让月底的大场合顺利起来。
边界怎么谈,先从兵力说起。西段争议地带,撤回集结兵力,是个关键点。兵力降下来,摩擦概率就会降,巡逻也更容易彼此避让。边境贸易若能重启,边民有活路,小企业找得到生意,地方政府也有积极性。媒体提到这一点,不是偶然。边境的冷与热,往往由这些“看上去不宏大”的议题决定走向。
谈边界,也绕不开战略层面的权衡,放在大棋盘上看,这场会晤时间点很微妙。一边是中美经贸的反复拉扯,虽然进入了一个90天的休战窗口,但后面怎么走,谁心里都没谱。另一边是印美的关系。谈判反复卡壳,在关税的压力下,气氛更紧绷。还有8月16日传出的消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原定8月25到29日访问新德里的行程取消。对于印度,这不是什么好消息。它原本期待在关税大限前多争取一些缓冲,这下等于被按下暂停键。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印选择把沟通往前推一把,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
那这次会晤,对外披露的有限,能够确认的,就是双方围绕划界、管控、交流这些核心点,开了诚恳的谈。双方都把“向前迈进”、“降兵减压”这样的关键词抛了出来。与其说是“签大单”,不如说是“把路扫干净”。去年已经对齐的一些原则,会继续往前推动。这种推进,通常不轰动,但一步一步对表,能减少误判。这才是此类会谈的意义。
这回中国外长提的“伙伴与机遇”,其实是在给两国关系定性。过去几年,太多“对手、威胁”的叙事占了上风,舆论场逐渐变得刺耳。修复关系,不只是谈判桌的合同条款,也是一种叙事的转向。印度方面说“该往前迈进”,还把“撤回集结兵力”摆上前台,这也是一种信号——至少在表达层面,愿意从“控风险”向“稳预期”移动。愿不愿意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撤兵不是一句话,是现场的连锁反应,是既定部署的调整,是与国内政治氛围的协调。每一步都会有人关注,都会有人质疑。这就需要更清晰的边界管理机制去托底。
中印是邻居,还是两个超级大市场。两国之间,只靠“防”撑不住长久。得有“通”的部分来对冲。经贸、科技、教育、人文,这些年里,起起落落,没完全断,但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体量。很多企业都在等一个更确定的信号:政策可预期,物流可保障,规则可遵循。会谈里提到的跨境交流,若能落在具体清单上,比如人员签注便利、口岸通行时间延长、联络窗口固定化,这些都是“可感知”的改变。
边界复杂,历史遗留,地理艰难,军事部署的惯性大。外部环境也并不友好。印度怎么在“战略自主”和“外部压力”之间找平衡,中方怎么在“安全底线”和“发展空间”之间拿捏,接下来都会有一次次的考验。一个可预见的路径,就是把边界问题继续压到特别代表这个专业机制里,尽量把情绪留在门外,把技术细节谈深、谈细、谈到双方执行部门可以照着办。与此同时,把非边界议题的合作重新点亮,让关系不被单一议题绑架。逻辑不复杂,但执行需要耐心。
外界传出的那条“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取消访印”的消息,把印度推到了一个尴尬点。和美国谈不下来,关税阴影压在头上,国内产业界压力会很大。这个当口,印度更需要在地区层面找稳定的锚。中印对话如果能在经贸、互联互通上铺一些新路,哪怕是小步快走,也能给市场一个参考坐标。这不是“选边站”,而是面对现实的分散风险。对中国来说亦然,把周边关系做稳,是应对外部不确定的关键。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