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王毅外长抵达新德里。这是中国高层官员40个月来首次踏上印度土地。刚落地不久,印度方面就释放出罕见的“善意”。
在与印度外长苏杰生的会谈中,印方罕见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冲突以来,印方首次在公开场合作出如此直白的表态。
这番表态不仅被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写入通稿,还在官网公开发布。一时间,外界纷纷解读为中印关系可能迎来阶段性解冻的重要信号。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不到48小时,一切风云突变。8月20日,印度在奥里萨邦昌迪普尔试射了一枚烈火-5型远程导弹。这枚导弹射程超过5000公里,几乎覆盖中国全境。
印度媒体高调宣称,此举“旨在强化对中国的战略震慑”。就在中印高层会谈结束不到24小时,印度便上演这场“秀肌肉”的戏码,令局势突然紧张。
紧接着到了8月21日,更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了。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出面“澄清”,称苏杰生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被“错误引用”,并强调印度对台湾地区的立场“并未改变”。
还补充说,印度将继续推进与台湾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这场“翻脸”来的迅猛、突兀,几乎让人措手不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当天的记者会上用两个字回应了这一变故:“意外”。
这两个字,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中方对外交表述一向严谨。如果苏杰生没有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方绝不会擅自将其写入通稿。外交部的公开发布,实际上代表中印高层会谈的正式成果。这不是一场随意的会面,而是一次被寄予厚望的战略接触。
印度翻脸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短短48小时,印方的态度完成了从“认同”到“否认”的360度大转弯,不禁让人怀疑:印度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
王毅外长的此次访问,原本被视为中印关系回暖的重要契机。双方还在涉边问题上达成了“10点共识”,包括重启边境贸易、设立高级别会谈机制、成立划界专家小组等具体安排。这些细节表明,双方都有意愿推动关系走出低谷。
可惜,好景不长。印度媒体在第一时间对会谈内容进行了正面报道,《印度斯坦时报》甚至称此次表态为“重大外交突破”。但这种积极氛围,转瞬即逝。印度的“澄清”,让一切成果几乎归零。更令人警觉的是,8月20日的烈火-5导弹试射并非孤立事件。
该枚导弹不仅具备核打击能力,还可能搭载MIRV多弹头技术,具备突防和多目标打击能力。试射时间选在中印高层会谈刚刚结束之际,其用意耐人寻味。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的“信号释放”。值得注意的是,苏杰生的表态并非孤例。
会谈期间,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也曾表达类似认同中国立场的态度。而这些内容,也同样被中方记录在案。显然,并非“误解”那么简单。
印度翻脸的背后,恐怕涉及深层的战略盘算。印度当前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美国持续挥舞关税大棒,对印度商品实施高额征税;另一方面,印度在“关键资源自主计划”上进展缓慢,急需获得来自中国的稀土、化肥和盾构机等关键资源。
此前,印度曾多次通过非官方渠道向中方表达,希望恢复这三类商品的稳定贸易。中方对此并非没有回应。王毅外长此次访印期间,双方就这些议题进行了实质性探讨。印度媒体也称,中国已承诺“在三个领域解决印方关切”。
就在中印关系似有缓和之势之际,印度却突然掀起波澜。除了经济因素,印度在地缘政治上也有其算盘。在中美博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印度一直想在两者之间左右逢源。既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也不想失去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于是,“台湾问题”便成了其用来左右博弈的“筹码”。
印度试图复制美国的“台湾牌”策略,却低估了中国的底线。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玩弄模糊,甚至“双面手法”,都不可能不付出代价。
事实上,印度利用台湾问题搞“小动作”的行为早已有迹可循。2023年10月,就有消息称印度拟允许台湾以“经贸便利”为由在印度增设办事处,虽未最终落实,但已引发中方高度警觉。
更早的时候,2021年起,印度一些议员频繁窜访台湾地区,与台当局进行所谓“议会交流”;2024年6月,赖清德在社交平台公开祝贺莫迪连任,莫迪也未避嫌,予以公开回应。
这些行为积少成多,已严重冲击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尊重。此次“澄清”风波,只不过是这条外交灰色地带的又一次集中爆发。印度的外交策略越来越像一场博弈游戏。在边界问题上寻求缓解,在经济问题上希望合作,在台湾问题上却屡屡试探底线。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失信于人。
国际关系靠的是信誉,而非投机。一个国家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摇摆不定,其外交信誉终将被削弱。中方此次回应虽然只是两个字,却已足够表达立场:中印关系可以对话协商,但不能踩红线。
8月底,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中国召开。莫迪已经确认将亲自参会。外界普遍预计,中印领导人届时或将展开新一轮直接对话。峰会前夕,印度却主动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不稳定因素,令人不得不对其诚意产生怀疑。
印度若真心推动中印关系回暖,必须拿出明确态度。尤其在台湾问题上,必须统一口径、坚定立场,而不是任由所谓“消息人士”在背后放风。否则,一旦中方判断印度是在“战术性接近”,而非战略性合作,那么未来在经贸、边界、地区协调等领域,中方的态度势必会更加审慎。
中印作为亚洲两大重要国家,在当前全球局势动荡、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有着共同的利益交集。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互信。没有信任,合作就如镜中花、水中月。
印度若继续在台湾问题上跳来跳去,恐怕未来中方的回应,不只是“意外”二字那么温和。中方态度已明,立场坚定,红线不可触碰。
当前局势下,印度必须做出选择:是走实事求是之路,与中国共谋发展;还是继续摇摆不定,在敏感议题上玩火自焚。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投机取巧无法构建长久的外交关系。如果印度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首先必须学会一件事: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中印关系原本出现缓和迹象,却因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反复立场而蒙上阴影。中方回应“意外”,虽语气克制,但立场坚定。未来中印关系能否持续回暖,关键看印度是否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给出清晰答卷。
信息来源:
[1]外交部回应印度官员涉台言论:中方对印方所谓“澄清”感到意外,这与事实不符 环球网
[2]外交部:印度国内某些人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损害中国主权,中方严重关切 澎湃新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