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8-effortful-pastimes-meaningful-requiring-minimal.html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休闲活动——如数独游戏或智力挑战——比低强度娱乐活动产生更强的意义感,且愉悦程度并未因此降低。这一发表在《传播心理学》期刊上的研究结果挑战了人们对休闲活动选择的传统认知,为AI时代人类寻找生活意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主要作者艾丹·坎贝尔指出,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在于揭示了人类认知中的一个根本性偏差:"人们往往错误预估高努力休闲活动的愉悦度,实际体验显示这些活动不仅带来更多意义,享受程度也同样甚至更高。"
AI时代的意义危机与应对
1/1单击以显示研究3中的(面板A)和数独(面板B)任务。注意。面板A包含一个部分完成的9x9瓷砖矩阵,点击即可显示任务。面板B包含一个部分完成的9x9数字图块矩阵,即数独任务。在面板A中,当瓷砖被点击时,它们会褪色,露出后面隐藏的图像,一只水豚。在面板B中,当输入正确的值时,白色背景逐渐消失,露出了后面隐藏的水豚图像。来源:《传播心理学》(2025)。DOI:10.1038/44271-025-00292-9
这项研究的背景源于当前社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报告预测,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3.75亿工作岗位受到自动化影响。传统上,工作是许多人生活意义的重要来源,当这一来源面临威胁时,如何在增加的闲暇时间中找到意义成为关键问题。
坎贝尔团队在早期研究中发现,使用AI辅助写作比独立完成同样任务的意义感显著更低,这一发现促使他们深入探索努力与意义感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工作这一重要的意义来源,我们可能需要在别处寻找补偿——我们的想法是通过努力型休闲活动,"坎贝尔解释道。
当前的休闲产业正朝着降低用户努力程度的方向发展。短视频平台、即时娱乐内容和算法推荐系统都旨在最大化便利性和即时满足感。然而,这种趋势可能与人类的深层心理需求相冲突。牛津大学2023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也发现,被动消费型娱乐活动虽然能带来短期愉悦,但对长期幸福感的贡献有限。
经验取样法:捕获真实生活中的心理体验
区别于传统问卷调查,多伦多大学团队采用了经验取样方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创新。研究人员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一周内随机时间点询问参与者当前的活动、努力程度、意义感和愉悦度。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捕获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体验,避免了回忆偏差和社会期望效应的干扰。数据显示,当活动努力程度较高但仍属于休闲性质时,参与者报告的意义感显著提升,而愉悦度并未相应下降。
按努力程度和意义划分的日常活动图。来源:《传播心理学》(2025)。DOI:10.1038/44271-025-00292-9
研究团队还与拼图制作公司Amuse Labs合作,设计了对照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完成数独游戏(高努力)或观看轻松视频内容(低努力),结果证实了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令研究者意外的是,人们对高努力休闲活动的愉悦度预测存在系统性偏差。在预测阶段,多数人认为努力型活动会减少享受感,但实际体验数据显示,这种担忧往往是不必要的。
神经科学视角:努力激活意义回路
为了理解努力与意义感关系的生理机制,研究团队结合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发现。近年来的脑成像研究显示,当人们从事需要认知努力的活动时,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增强,这些脑区与目标导向行为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fMRI研究发现,努力投入时大脑释放的多巴胺不仅与奖赏预期有关,还与活动的主观意义评价相关联。这一神经机制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努力本身就能增强活动的意义感,而不仅仅是努力带来的结果。
"努力可能是我们感到胜任所做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全身心投入活动的表现,"坎贝尔说道。"这两个方面都能让活动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
研究还发现,不同个体对努力型活动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学中的"需要认知"(Need for Cognition)量表显示,一些人天生更倾向于享受认知挑战,而另一些人则将努力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而非享受过程。
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们对努力的态度。东亚文化传统上更重视努力过程的价值,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包含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的研究中,努力-意义关系的强度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同样重要。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补充分析发现,年轻人更容易从数字化的努力型活动中获得意义感,而中年群体则更偏好涉及身体参与的挑战性活动。
实际应用:重新设计休闲体验
这一研究发现对休闲产业和个人时间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游戏开发商开始意识到,纯粹的易用性可能不是用户满意度的最佳策略。一些公司正在开发"渐进式挑战"机制,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逐步提高活动难度。
在教育领域,这一发现为"游戏化学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不是简单地降低学习难度,而是通过适度的挑战性来增强学习活动的意义感和参与度。
对于个人时间管理,研究建议人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休闲选择。"当面临在TikTok上刷视频几小时还是出去散步或做拼图的选择时,选择更有挑战性的道路会让人感觉更充实,"坎贝尔建议道。
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也开始将这一发现纳入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些新方法强调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努力型活动来增强患者的成就感和生活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
坎贝尔团队承认,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努力上,身体努力是否产生类似效果仍需验证。他们计划扩展研究范围,探索体力活动、创造性工作和社交互动中的努力-意义关系。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努力强度的最适水平。过度的挑战可能导致焦虑和挫败感,而挑战不足则无法产生意义感。找到个体化的最适挑战点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长期追踪研究也在计划中,以了解努力型休闲活动对整体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初步数据表明,定期从事适度挑战性活动的人在生活目标感和抗压能力方面表现更佳。
这项研究为理解人类动机和幸福感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为应对技术时代的心理健康挑战提供了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随着AI继续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这些发现的实用价值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