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进入倒计时,空中的礼炮声仿佛都能提前在耳边炸开。刚刚过去的24小时,两条访华消息接连落地。偏偏这个当口,印度跳出来泼了一盆冷水,一边口头友好,一边在涉台议题上踩线。节骨眼上唱反调,莫迪对华策略变了没?
先看好消息。一个来自白俄罗斯。国家元首卢卡申科确认将再次到访中国。距离上一次访华才过去不久,此时再来,耐人寻味。对白方而言,行程内容没对外说死,只给出一句会再来中国。时间没说,议程没说,留足悬念。站在时点往回推,外界自然会想到两种动因。要么为俄乌局势再沟通,要么就是奔着九三阅兵而来。两相一比,大家更倾向后者。历史节点摆在那,仪式感拉满,这样的场合,卢卡申科不会缺席。
另一个来自柬埔寨。《高棉时报》放话,国王和太后将共同访华,目的很明确,就是出席九三阅兵。再加一笔,首相洪玛奈也在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做准备。一个接一个的信号,指向同一个事实。柬方把中柬关系摆得很正,也摆得很实。有人说,这是老朋友之间的默契。你在重要时刻发出邀请,我就用行动给足面子。外交就是这么朴素,越到关口,越见真心。
这边欢天喜地,那边突然转向。印度的表现,让人看不懂。要知道,王毅此行访问印度,是应邀而去。时间点也不算轻松,美印之间因为俄罗斯石油交易一事别别扭扭。这个时候,中方依然愿意赴约,传递的就是善意。三天会晤,气氛不算差。围绕边界问题做了沟通,也形成了十点共识。按照外界的判断,莫迪本人也在筹划访华。这一来一回,更像是双方希望在更高层交流前,把关键分歧先摊开、先校准。趋势刚露头,风向说变就变。
印度跳出来做了两件事。一个是辟谣,强调所谓“变化”的说法不成立。一个是又提到要推进同台湾地区的合作。话不多,态度却不模糊。印度这是在给谁看?是对内的安抚,还是对外的姿态?
第一种,印度对华并不真“友”。当下的靠近,更像是“被动靠近”。美国那边对印度购买俄油横挑鼻子竖挑眼,尴尬事一件接一件。莫迪试探性地让步,暂停征收棉花进口关税,像是扔出去的一颗“试探石”。等了两天,对面没动静。只能在公开场合放话会继续买俄油。看似硬气,更多是挽尊。在这种心态下,印度用对华互动来对冲压力,很合逻辑。所以,真要在这个节点突然翻脸,代价太高,概率也小。
第二种,内部的不合拍。印度是个庞大的政治机器,不同派系、不同行业、不同舆论场,各有各的算盘。有时候中央说话,地方另一个调;外交层面示好,有人偏要唱反调。涉台议题本来就敏感,更容易被拿来“做文章”。这么看,这次的刺耳声,更像是有人想抢镜。给中印沟通泼点冷水,顺便在国内刷一波存在感。
真要说清楚这件事,必须把底线亮出来。台湾问题是红线,是底线,也是高压线。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个常识,无需反复解释。中印关系要往前走,这条线不能碰,不该踩。谁若想在这个问题上搞摇摆,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外交部的回应已经给出了足够明确的信号。六个字,干脆利落。
印度这边,莫迪如果真有访华打算,那就更应该让内部的舌头收一收。你可以有争论,但不能用敏感议题当筹码。边界问题需要落地,互信一点点积累,上来就踩雷,谁还愿意继续往下谈。况且,外界都在看。
很多人关心王毅在印度谈了什么。既然双方形成十点共识,那就说明有共识的空间。这就更需要两边克制舆论的躁动,多做减法,少添堵。把该说清的话说清,把不该释放的刺激性信号压住。对印度而言,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公开重申并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是嘴上讲一遍就算数,要落实到对台往来、对外表述、对内管控。别让部门各自为政,别让个别官员抢戏。把舵稳了,中印关系才不是一阵风。
九三阅兵这件大事。时间不多了,消息一点点往外放。看点有四个,外界已经捕捉到了一部分。队列、装保障目,历史方阵、国际方队,哪一个不牵动人心。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宣示。纪念战争胜利,是向过去致敬,也是对未来承担。谁愿意来,就是在这个叙事里站队。白俄罗斯来了,柬埔寨来了,后面还会有。欢迎的门一直敞着。中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站在一起,这句话不是漂亮话,是真心话。
印度会来吗?这就看莫迪的决心和智慧。敏感议题摆在眼前,是绕不过去的坎。绕不过去,就得正面解决。拖着走,越拖越僵。别忘了,印度现在左右都有压力。美方的态度时冷时热,时而拥抱,时而施压。对华这边,真正的机遇又摆在桌面上。想“两边都要”,就要拿出“两边都信”的诚意。哪边都不信,最后就两边都没有。
世界需要和平,也需要尊重。尊重对方的核心关切,是起点。九三阅兵是纪念,是庄严。有人把这个时间点当成“秀肌肉”,其实没抓住重点。真正的重点,是让世界看见我们记忆里那段不能被篡改的历史。谁如果在这个当口反复横跳,观感上就会很难看。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