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愤怒爆发!节日变抗议舞台!印度狠狠羞辱了特朗普

百年战争录 · 7 小时前
那天,整座城市都在烧“邪恶”。偏偏特朗普的脸出现在队伍最前排。
红衣金带,纸糊塑像,被高高举起。人群簇拥着走,一步一喊,最后火焰吞没了一切。
1.png

一个节日的旧传统

那天早晨,整座城市醒得早。街边茶摊刚开炉,鼓声就已经传来。几条主干道早早封闭,临时木架搭起,红布、黄伞、黑旗悬挂在电线杆与阳台之间。空气混着灰尘和香料味。马尔巴特节到了。
2.png

在印度中部城市那格浦尔,这个节日没有固定的“主角”。谁是当年的“邪恶象征”,取决于群众共识。它可能是某个腐败官员,可能是物价上涨,可能是性侵案件,也可能是一个远在他国的外国领导人。只要那一年让人不满,他就可能被塑造成“纸偶”,走上一条只有一个终点的路:焚烧。
节日大概从19世纪末开始流行,一直延续至今。习俗是,当地社区提前数月准备,用竹条、干草、报纸、布匹做出一尊大型泥偶。这种偶像称作“马尔巴特”,意思是“邪恶女性”,通常有两尊:黄色象征外来的恶,黑色象征内部的祸。
除了大偶,还有若干小塑像,叫Badgyas。它们代表各种社会乱象,如电价、黑市、贪污,也包括个别国际争议。这些塑像不仅是玩具,它们要走完仪式流程——从社区出发,经街头游行,最终被点火焚烧。火光升起,人群起哄,那是对过去一年一切不满的集中宣泄。
3.png

2025年,节日前一个月,那格浦尔几处社区传出风声,说今年最大的Badgya不是别人,而是唐纳德·特朗普。他再次成为美国总统后,曾强烈批评印度“经济不公平”、“贸易赤字巨大”。而就在今年年中,一些关于“加征印度商品关税”的传闻引发印度商界广泛关注。
消息传开,“烧特朗普”成了今年马尔巴特节的非官方主线。
Tarhane Teli区动手最早,5个月前就启动了制作。他们用了干草、木杆、纸浆和油漆,一层层糊上去,最终做出一尊接近6米高的特朗普塑像。头大、鼻高、嘴咧,脸部细节模仿了现实人物。红衣、金领带、白裤,是典型美式政客装扮,但加了印度彩珠与刺绣,显得荒诞又滑稽。
这不是唯一的特朗普塑像。在Bardana市场,一组年轻志愿者也制作了类似形象,规模略小,但装饰更加夸张,贴满标语。
准备过程并不轻松。物价上涨,材料成本比去年高出将近一半。纸糊成本飙升,竹子短缺。可没人退缩。每当有人问:“为啥烧特朗普?”他们只说:“你不懂他干了什么。”
到了8月11日,主街两侧开始搭建展示架,各社区完成了所有大型偶像制作。整座城市进入“待烧”状态。每个纸偶都安放在特定位置,由社区志愿者看守。人们经过,驻足拍照。小孩问:“这是谁?”有人回答:“他让我们交了更多税。”
这座城市似乎知道了答案。
4.png

8月23日现场

8月23日清晨,气温逼近35度。街边摊贩早已开张,茶水一杯接一杯。几个主要十字路口已封路,交警与志愿者配合疏导。主街头,特朗普塑像最先被抬出,高度近6米,由竹竿支撑,头戴红帽,金领带闪闪发光。
后方跟着人群,上千人开始移动。有的是普通市民,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小商贩。每个人手里拿着点什么,有的是手机,有的是印着标语的小旗,有的是五彩面具。那场面像节日巡游,又像一次没有警告的抗议。
口号开始响起,不是统一口令,是一种节奏感强烈的喊声。大意指责某人“假装朋友、实则伤人”,另有标语批评“高关税断人商路”。纸壳上还写着一句印地语,大意是:“谁对我们设墙,谁的商品就没路。”
塑像的设计刻意夸张。嘴角向下,眼睛吊斜,左手捏着一张纸币,右手握拳。身上贴着关税税率、出口数据、油价浮动图表。这不是艺术作品,更像政治漫画实体化。
5.png

游行路线上,塑像经过菜市场、文具街、学校门口、旧火车站。人群越来越密,塑像被抬得越来越高。有人站在二楼窗台看,有人爬上卡车车顶拍照。
到了下午四点,队伍进入主祭点,一片空地中央放着柴堆。塑像被立起,周围拉起红绳,人群形成半圆。主持仪式的长者开始绕圈洒水、撒米、点香。几位志愿者接过火把,绕着塑像走一圈,点燃最下方草堆。
火苗先是跳跃,接着迅速窜升。纸糊胸膛最先塌陷,金领带焦黑收缩,帽子被热气撕裂。人群响起欢呼声,手鼓越打越快。有人吹起贝壳号角,有人撒出彩粉。
6.png

五分钟后,整尊塑像只剩骨架。燃尽的是纸偶,熄灭的却不是怒火。另一尊代表“通货膨胀”的Badgya也被点燃,接着是“高房租”“农民债务”等象征偶像。
整场焚烧过程中没有警方干预,也无外部冲突。节日流程一如既往。只是今年,不再是本地事务成为焦点,而是一个遥远却影响巨大的名字,被推上火堆。
人群缓缓散去,烟灰在空中飘浮,有孩童踩着残余彩粉跑开。空地上还留着炭渣与断竹。几个老人在一旁抽烟,低声议论今年的纸偶做得比去年更像,动作也更有力。没人喊口号了,但那张被烧毁的脸,仍在他们谈话间闪回。
7.png

关税、石油与一场不宣而战的对峙

纸偶烧毁,火光熄灭,街道恢复平静,但情绪没有散。8月24日一早,几家报纸头版登出特朗普塑像焚烧照片。文字不长,配图却醒目,红衣金带在火中翻卷。
这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多年积怨的喷发。
过去几个月,贸易圈内早已传出风声,美国有意对印度加征新一轮关税。说法不统一,有人提到25%,有人说总税负要达到50%。具体税目未公开,但涉及的商品包括钢铁、纺织、化工和部分农产品。印度舆论普遍解读为“惩罚性措施”,理由是印度坚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未响应制裁要求。
8.jpeg

这笔账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算。
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能源市场震荡。美国希望全球减少对俄依赖,发出多轮政策信号。部分盟友配合调整采购渠道,印度却加大了采购量。官方口径很明确:任何采购决定都基于国家利益,不受外部影响。
美方不满意,言辞渐趋强硬。财政部门、能源部门官员在多个场合批评“某些国家利用低价套利”。媒体解读所指即印度。一位高官在采访中使用了“套利”一词,指出“有人将俄罗斯原油低价购入,炼制后卖回欧美市场,从战争中牟利”。
印度没有退缩。外长在一场公开论坛上回应:“能源市场本就自由流动。过去两年,美国也告诉我们要稳定全球供给。”几天后,他在莫斯科的记者会上再次表态:“中国才是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不应把责任推给印度。”
9.jpeg

印度国内对这种表态多表示支持。一部分商会认为,关税压力背后隐藏着政治博弈,不仅仅是商品竞争。更有人指出,这场“贸易惩罚”实际上将印美关系带入新的低温阶段。
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态度更为激进。公开讲话中多次提及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必须控制”,虽未指名,但印度在其“目标名单”中并不令人意外。
特朗普塑像被焚烧那天,社交媒体上一些用户翻出2019年他访印时的照片。当年他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巨型集会上发表演讲,受到高规格接待,一些印度人甚至在社群中将其“神格化”,制作祭坛、供品、照片合影。
短短数年,情势急转。那幅火焰中的纸像,仿佛是从神坛跌落之后的象征坠毁。
10.jpeg

象征之外的沉默

焚烧行为并非出自组织或政党指使,至少没有任何官方背景信息流出。参与者多为民众与社区义工,行动也未出现暴力或冲突。但它的象征性极强,代表一种情绪的转折——从被寄望的“经济伙伴”,变为被视作“惩罚施加者”。
事发第二天,原定8月底在新德里举行的印美贸易小组会宣布推迟。美方未说明原因,印方仅表示“时间安排待定”。这一变化虽未直接与节日事件关联,却被外界视为间接反应。
11.png

节日中的焚烧,不是外交手段,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态度的临界点。
纸偶焚烧之后,留下的不是灰烬,而是两国民间情绪的温差。官方沉默、外交停摆、网络言辞杂沓,在这一刻都暴露出一个现实:在高关税与高象征之间,真正难处理的,是不愿表态的沉默。
马尔巴特节结束,下一次游行要等到一年后。但那张在火中翻卷的脸,已经嵌入民间记忆。它不属于官方通告,也不会被写入双边协议,却成为一段紧张关系的文化缩影。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百年战争录
TA还没有介绍自己。